img_load
img_load
全天24小时
img_load
img_load
微信公众号

绸布镇里说不愁——江苏盛泽三个中小企业的样本调研

浏览:432 来源: 时间:2023-04-09
  2.覆盖产业链,抵抗原料与市场双重风险

  “丝价高企,卖丝就能赚得钵满盆满;丝价低迷,品牌产品保证我的高利润”

  今年春茧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35%,真丝原料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0%,是2003年同期价格的1.7倍。原料暴涨且一丝难求,再加上海外市场复苏低迷,迫使大量中小企业或停机关门,或转做化纤仿真丝,真丝绸织造业萎缩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即便在素有“东方丝绸市场”美誉的盛泽,做真丝生意的企业比重也已经下滑到不足1%。而就在这1%的企业中,同样身为中小企业的华佳集团,倒是一点不愁。董事长王春花的秘诀就是一条覆盖育种、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的全产业链。

  2006年,由于风险大、利润低,江浙一带养蚕农户弃桑还田、转种其他经济作物,造成蚕茧产量大幅减少,逐年萎缩的蚕茧收购量成为制约华佳发展的最大门槛。此时正值国家鼓励东桑西移,王春花去广西考察后,发现当地气候特别适合养蚕,于是便在广西象州建立了丝绸厂,还办起了30万张原种规模的蚕种场。

  “这两年白厂丝价格波动很大,别人都不敢做真丝生意了。不过我们原料供应充足,质量还能自己控制,而且西部的成本比东部还低了5%到10%。”王春花说。

  打造全产业链,研发技术务必“一招鲜”。“中小企业资金有限,不能拼规模,要拼特色。”王春花1970年进入华佳做缫丝女工,熟知丝绸的优势与软肋。丝绸亲肤感好、光泽度高,但极易出褶、不挺括,这大大限制了真丝面料的应用领域,也妨碍了丝绸面料高端化、时尚化的发展。

  为了突破这些丝绸发展的技术瓶颈,华佳联合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攻关,先后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茧丝改性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大大提升了蚕、茧、丝、绸产业链的研发能力。不仅保证了从蚕茧改性、缫丝工艺、茧丝性能到面料染整后处理过程中,完全自主把握产品研发的核心技术,而且从源头上改进了真丝材料的弱点,保证了服装成品的优良品质。此外,研发人员还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天然彩丝,还使真丝面料也具备了功能性。

  “如今,我们研发的全天然真丝新材料,可以做笔挺的西装、套裙,利润比传统面料平均高出四五倍,而且供不应求,订单源源不断。”

  打造全产业链,下游的品牌销售少不了。如今,仅缫丝、织造这一环节,华佳的利润率就高达10%至20%,不过王春花还是执意进军内销市场。

  “中小企业光做贴牌、制造,只能看人家脸色吃饭,永远强不了。现在中国消费者购买力这么大,我们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不内销?”华佳集团2009年开始推广“桑罗”品牌的真丝成衣和配饰,如今这一品牌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从种桑养蚕到缫丝制衣,我全掌握,就有抗风险能力。丝价高企,一吨丝就能赚得钵满盆满;丝价低迷,品牌产品也能保证我的高利润。不管市场怎么波动,我们日子还是蛮好。”

  点评

  如果说鹰翔化纤摆脱困境靠的是“定力”,那么华佳集团则似乎相反,它的成功恰恰是“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在做着纺织主业的同时,华佳还打造了“一条覆盖育种、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的全产业链”。

  其实,往上下游产业拓展,一直也是企业扩张的一种传统思路。这当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投资上下游产业很明显的好处就是可控性。做得好,由于拉长了价值链,理论上可以提高效益。但是,毕竟从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看,社会的分工是越来越细致和专业,讲的是全社会配套甚至全球配套。目前,多数行业也的确如此,很少有一个企业在一个行业里,能把一根甘蔗从头吃到尾。

  华佳的全产业链为啥能够帮它摆脱困境?关键在于怎样实现全产业链和实现怎样的全产业链。还是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看你怎么走。所以,华佳给我们的启示可能不在于它的全产业链战略,而在于它如何打造产业链,比如,它的研发技术上的“一招鲜”,它的下游品牌销售上的“少不了”,这些可能才是问题之关键。

  3.研发、销售两头强,“哑铃型”企业利润高

  “别人投钱开厂买设备,我投钱做研发、品牌和渠道,布价能比同行高出5%–10%”

  在盛泽,志向纺织被视作“高新技术企业”。这家200多人的企业,年销售额保守估计3亿元以上,这意味着员工人均每年创造财富150万元,一点不比其他行业的高科技企业逊色。

  与当地其他中小企业不同,志向的工厂只生产小批量的急活、难活,大量订单外包给当地其他小企业。“那种不断买厂买设备,依赖总量增加的外延式增长,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不大。若不是需要调试技术,我自己的工厂也不必要。”志向纺织科研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向算了一笔账,企业规模扩张,就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入,流动资金就会减少,妨碍创新投入。由于技术更新快,设备要不断淘汰,而且市场行情低迷时,库存又多,设备与产品都在贬值。因此,制造环节完全受制于市场大环境,投入高,抗风险能力却低。“如果把扩张规模的钱用来做研发与销售拓宽,就可以引领市场,刺激市场,创造市场,变被动为主动。”

  做研发与销售两头强的“哑铃型”企业,使中小企业也可以掌握市场主动权。2001年,志向纺织研发推广了超细纤维面料“麦克布”。这种新的防寒服面料一问世,迅速占领了国内90%的羽绒服面料市场份额。100%的毛利率持续了一年。亚光纤维、尼龙66等新纤维的研发推广都能带来一次面料革命,销售首年的利润率都能保持在50%;而防水、防火、防尘、防污、防皱、防寒等功能性开发,又不断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别人投钱开厂买设备招劳动力,我投钱招人才做研发。别人是规模优势,我是技术优势,可最后我能调配四五十家小企业的五六千台机器随时给我生产,每米布我始终能比别人贵卖5%–10%。”黄志向说。

  当别的企业为“钱荒、单荒、人荒”发愁时,“哑铃型”企业在为如何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优势发力。中国纺织业的仿造能力极强。任何新纤维、新面料一问世,仿造品立刻被推出。为此,志向在差异化战略上,又提出系列化,一年推出上百个产品,而且不断提供增值服务,让同行模仿的速度跟不上创新的速度,让下游企业的设计理念紧跟着面料的潮流。

  今年二季度,化纤行业产能过剩已初现端倪,在化纤产量占全国1/10的盛泽,订单量也出现小量、低价、多样化的趋势,不少中小企业开始限产观望。然而,志向纺织却表示下半年,每个月都将有几十种新品出炉。“实际上,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且保持了较高的品质管控。所以我们的化纤面料才能卖出真丝价。”志向纺织科研有限公司白坯事业部经理张健说。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新祥表示,盛泽的中小企业,从在门口摆地摊、等订单的小作坊,发展为今天能影响纺织产业潮流的实力企业,实际上是经历了几次经济周期后,不断转型升级的结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纺织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像志向这样的研发型企业,不一定有工厂,但却有技术、有品牌、有忠实的用户,因此,即便是中小企业,仍然可以在经济波动中站稳脚跟,踏浪前行。”

首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