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load
img_load
全天24小时
img_load
img_load
微信公众号

名厨安东尼·波登生前最后一部回忆录,讲述厨房的黑暗与光明

浏览:355 来源: 时间:2023-07-06

安东尼·波登(1956—2018):主厨、作家、《厨师之旅》《波登不设限》《未知之旅》等旅游节目主持人,曾任纽约知名法式餐厅 Les Halles 主厨。

波登以《半生不熟》的前传、揭发厨艺界内幕的超级畅销书《厨室机密》闻名于世,随后又出版了《厨师之旅》等非虚构作品。波登的文章经常见于《纽约时报》和《纽约客》,同时也是《食艺》杂志的特约作家。

书籍摘录:

主厨理想

总有一些年龄各异的人,受到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的洋葱和焦黄色的猪油的诱惑,或者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美食频道”上的当红名厨,然后跑来问我是否应该去烹饪学校学习。我通常会深思熟虑后给出一个冗长的合理答案。

不过简而言之的话,就是“不”。

请允许我为你省点儿钱。我在餐饮业混了二十八年,大部分时间算是小领导。我自己是从美国最贵最红的烹饪学校美国烹饪学院(CIA)毕业的,现在还老跑去给各种烹饪学校做访问讲座。在过去九年里,我一路上遇到过许多学生,也听说过许多他们的故事,有人凯旋而归,也有人惘然若失。梦想偶有实现,但多半是以破灭终结。

别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烹饪学校不好。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想告诉你,上烹饪学校可能稍欠考虑,尤其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

好吧,有的人是踌躇满志,铁了心要上烹饪学校。就算靠学生贷款,背巨额债务,也在所不惜。不过你得知道,大多数借钱给这样的人的机构,都与当地的烹饪学校有一些关系,或者就是你烹饪学校的老师推荐的。我建议你先问问你自己,这个烹饪学校有何过人之处?如果你想上的不是美国烹饪学院、强生威尔士大学或法式烹饪学院(FCI),那你更得花点儿精力去查查这所学校的老底。如果你毕业于高莫县科技学院烹饪艺术系,压根没人会理你。即便是最好的烹饪学校文凭都不能担保一份好工作。如果去上一所不那么好的烹饪学校,那么你还不如用这几年的时间去实实在在地当一个厨师。在这个过程当中积累的经验,比那个破文凭要管用多了。

从头到尾,这行最好的学校都比不上几年实实在在的工作经验。

好吧,就算你已经从烹饪学校毕业了,如果运气好的话,入行以后的头几年,你可以用那十到十二美元的时薪,来偿还那四到六万美元的贷款。就算你运气好上天,受到赏识,被派去欧洲或者纽约的大厨房进修手艺,头几年的时间你也什么都赚不到。如果再算上生活费,你其实是在为这一段经历交学费。

如果你运气足够好,刚一毕业就被诸如西班牙的 Arzak 这类的名餐馆请去当厨师——此事发生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那你上烹饪学校花的时间和金钱就算值了。如果表现出色,等你衣锦还乡之后,你就不需要简历了。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你所付出的时间、金钱和辛勤的劳动算是没有白白浪费。

想上烹饪学校,你最好是个富二代,或者存款丰厚。否则一毕业,口袋空空等于四面楚歌。你要是想在欧洲或纽约再分文不挣地学两年手艺,根本就是胡思乱想。当务之急,你得赚钱。想赚钱,就管他老板是谁,有钱便是娘。问题是,一旦上了这艘贼船,便休想再下来。你毕业之后钱挣得越多,就越逃不掉。伟大的厨神理想?劝你还是早点忘了吧。你若想在厨师界混出一点儿名堂,收入稳定的苹果蜂(Applebee’s)工作经历,就不能填上简历。乡村俱乐部?酒店厨房?这些地方很欢迎应届毕业生,而且工作体面又稳定,工时合理,条件优厚,还能提供可观的健康保险和福利,日子相当好过。不过这买卖跟加入黑帮有点像。你一旦踏入了制度的温暖怀抱,就再也出不来了。所谓上船容易下船难。

如果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去美食节美酒节,或者是任何厨师下班之后经常聚集的地方看看就行了。要像偷窥野生动物一样仔细观察他们,留意人群中的酒店和乡村俱乐部厨师。当他们上前向其他人自我介绍时,注意人们那迟疑和不屑的眼神。通常,酒店和乡村俱乐部厨师会被冷落一旁,不被主流厨师圈子所接受。他们生活安逸,也因此名望有限,不受尊敬。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毕业后去当“私人主厨”。不过,在圈内人眼里,“私人”和“主厨”两个词根本就不能放在一起说。对真正的主厨来说,“私人主厨”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私人主厨”其实就是佣人的代名词。说难听点儿就是一个管家,在食物链中大概介于“美食造型师”和“顾问”两种头衔之间。是那帮在烹饪文凭上花掉了一大笔钱、又发现在现实世界当中无法胜任这份工作的人的最终归宿。

你多大了?

这点除了我,没人会告诉你。如果你三十二岁了,还在考虑去当职业厨师,又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已经太老了。

那请让我来告诉你:

对。你已经太老了。

这把年纪还想着花钱去烹饪学校念书,你最好纯粹是出于爱好。言下之意,爱好是没有回报的。

等你从学校毕业,就已经三十四岁,即便你是牛逼的爱斯克菲(Auguste Escoffier),你也没几年时间可以在真枪实弹的厨室里磨炼了。而且,前提还是你运气够好能找到工作。

三十四岁,你几乎就是其他厨师们的爷爷奶奶了。那些年轻人必然比你手脚灵活、形体矫健。多数情况下,那个比你年轻的主厨,也会对你虎视眈眈。经验告诉他,年纪大的厨子总是碍手碍脚,拒绝服从后生,行动缓慢,怨天尤人,容易受伤,经常请病假,还会有家庭的拖累和工作之外的职责需要承担。厨房中的部队只有紧密地抱成一团才能发挥得好,他们就像一支历经长途巡演后配合默契的摇滚乐队。一个三十四岁的人,拿着自己的刀具包和简历出现在招聘现场,别人想当然地觉得你不能融入团队,只有性格仁慈的傻子,才会对你寄予希望冒险用你。事实很残酷,没错,但这行就是这样。

我做主厨是不是太胖了?这是你得问自己的另一个问题。

在你被烹饪学校录取的时候,没有人会提醒你这个问题。这是他们的不是。你身高五英尺七英寸,体重二百五十磅,但这不影响你交学费,所以他们不会说你可能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在一个繁忙的厨房。厨师一半的工作量就是端着盛满食物的脏碗箱,在楼梯上飞快地跑上跑下,或者在一个矮门冰柜前做上百次深度屈膝。这些事,主厨们都知道。运气好呢,可能只需要干几年;运气差点儿呢,可能要一直干到退休。在极度高温和潮湿的环境里,即便是年轻精壮的厨师都可能累得喘不过气。另外,还有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厨房工作区域通常又挤又窄,其他厨师能从你的肥臀后方自如穿行吗?我不过随便说说,所有聘人的老板也会这样考虑,你逃不掉。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重没有信心,那么很可能你确实胖了。在漫长而辉煌的职业生涯当中,你也可能会变得更胖。不过一开始就太胖的话,那这条路就难走了。

你要是想用那句“千万别信任一个瘦厨子”聊以自慰,我告诉你,千万别。因为这根本是句傻话。随便看看那些高端餐馆的厨师阵容,有哪个不是单薄精干,眼圈发黑,跟一群没休息好的小猎犬似的?他们看起来像日本战俘集中营里的逃犯,工作起来却像美国陆军特种部队。

如果你身体欠佳,那除非你要当西点师,否则日子会很难过。背不好?平脚?有呼吸问题?有湿疹?高中起就有膝盖伤?如果要去厨房工作的话,你就等着它们变得更严重吧。

男人、女人、同性恋、直人、合法、不合法、哪国人,这些问题根本无人关心。你会煎蛋就来,不会煎蛋就滚。倘若不能三小时内煎五百个蛋,那就即刻卷铺盖回家。厨房无戏言。厨房也许是最后一个任人唯贤的地方。有才能、有理想,在哪儿都受欢迎,但如果你太老、身材走形、对自己的未来不太确定的话,那你的位置只管难保。你会像入侵到大型有机体中的细菌一样,被自然抗体轻松驱除或消灭。就是这样,且永远如此。

最理想的入行方式,是直接一头扎进泳池的深水区。在申请学生贷款和烹饪学校之前,建议你先去看看自己是什么料。千万不要怕麻烦。

你喜欢挥汗如雨、手忙脚乱、无休止的压力和闹剧、低薪无福利、不平等待遇和做无用功吗?你对割伤、烧伤以及各种身心危害习以为常吗?你对正常作息或正常生活毫无留恋吗?

还是你其实是一个正常人?

你要先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省的发现晚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我建议你先去忙活的厨房做做义工。苹果蜂、星期五餐厅(T.G.I. Friday’s)或者随便什么老牌餐馆都会要你。只要有馆子愿意放你这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傻叉进他们的厨房,毫不留情地折磨你,都是可以去的。洗碗盘、配餐、跑腿儿做小三子,过完六个月做牛做马的日子,你要是还对餐饮业有好感,觉得自己可以在这行有所作为,那好吧,欢迎你。

既然你本就是个一团糟的烂人,留在正常人的世界也寻不到开心,那你可以考虑下烹饪学校。如果有可能,尽量上最好的学校,至少确保毕业时基本功已经到手(了解知识、熟悉技能)。“brunoise”的意思,你已经懂了,用不着厨师费劲儿解释半天。这是上过学的人比较明显的优势。如果他们在厨房的另一头大喊“去炖羊颈”,你也不会一头雾水,而且你还懂得破开鸡身、打开生蚝、煎鱼的奥秘。虽然知道这些并非绝对必要,不过知道总比不知道好。

从学校毕业后,你得尽量去最好的厨房工作,不要怕辛苦和加班,并且离家越远越好。这段经历对前途至关重要。我就是在那时候荒废的。

我从烹饪学校出来后,以为世界是我的掌中之物。我自以为找了份高薪工作——以当时的标准,日子确实也算是过得滋润。同事们都是朋友,我们整天混在一起,一起找乐子,一起偷懒。总之,我当时觉得自己既有天赋又很优秀。

而我其实既没有天赋,也算不上优秀。

我漫不经心,不假思索地认为,与其劳时费力找工作,能在二三流甚至四流的餐馆永远混下去,实属天赐良机。谁知道这是条不归路。你的胃口像个无底洞,我指那种能用钱填满的胃口。随着年纪越大,钱只能越挣越多。你再也没机会干别的了。

转眼之间十年过去了。我那个简历,客气点说,叫平淡无奇,说难听点,就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总之,我无能的程度令人发指。跟我的那些朋友们比比就知道了,最简单的事实,我干不了他们的活儿,没那手艺,差远了,可能都上不了手,更别提施展厨艺了。而且这差距,再没机会弥补。这事儿,都让我悔青了肠子。当然,我也有所谓好的工作习惯,但那离罗比雄(Jon Robuchon)要求的厨师纪律也是相距十万八千里。是我离开烹饪学校后错误的决定,害我如今后悔莫及。

我当时年纪还轻,但与我失之交臂的,是主厨的一整个光辉生涯。我当时的选择决定了我后来近二十年的人生走向。要不是我莫名其妙鬼使神差地写了本《厨室机密》,现在五十三岁的我大概还守着一个不知名的二流餐馆的烤炉,背负一堆欠付税单,没上过保险、长着一口烂牙,负债累累,纠结着自己越来越不值钱的身价吧。

如果你今天二十二岁,身体健康还笃信好学,那我建议你去周游世界,越远越好,就算打地铺也在所不惜。看看世界上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到哪儿都学学当地人。就算钱再少,也要去最好的餐馆工作——如果他们能要你的话。总之要竭尽所能虚张声势制造机会,坚持下去,因为再伟大的厨房都可能需要帮手。我有个三星米其林厨师朋友,接连好几个月都收到一个孩子申请来工作的传真。我朋友当然每次都回答“不”,但最后,他终于崩溃了,被这孩子不屈不挠的强大意志所征服。在人生的那个节骨眼上,借钱去旅游,去混点高级厨房的工作经验,比为了一个文凭而去借学生贷款值多了。烹饪学位固然有用,但价值有限。你要是能在 Mugaritz 餐厅或 L’Arpège 餐厅或 Arzak 餐厅待上一年,你的人生就此翻天覆地——从此之后平步青云,想去哪儿工作都行。大厨们彼此都熟,搞定一个,就等于搞定一批。

但是话说回来,要是你真有了这个机会,可千万别搞砸了。

还是这句话,大厨们彼此都熟。

不过,我顺便重复一下,以上这些事我都没干过。

老实说,每次在书店见到《厨室机密》的年轻粉丝,我都略带惆怅。此书见证了他们最糟糕的天性。我是过来人。他们喜欢我,我也挺高兴。

不过,如果读者像书里的我那样,是事业已经走下坡路的无名厨师或者熟练工,那我就更加安心一些。他们体会过厨师工作中的高低贵贱、折磨与荒谬,懂得切肉板与面粉袋之间的性暗示,体验过深更半夜抽上的那一小口可卡因,也见识过繁忙切菜间里的同志之爱。读着这书,他们会开始怀旧,略带悔恨地回望他们业已失败的职业生涯。即便无补于事,我写书的初衷是为了他们。

不过,我真担心那些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烹饪学校学生,个个身负华丽丽的文身和穿刺。我可不想让他们误会我。

我可不认为《厨室机密》鼓吹过可卡因和海洛因。既然书中写了许多痛苦、蒙羞、屁滚尿流的破事,那就显然是在强调吸毒的负面效果。但奇怪的是,在签售会上,我经常于不经意间收到一些意外的礼物。要么是一小包神秘的白色粉末,要么是一捆海洛因,或者是卷得鼓鼓囊囊的掺有当地迷幻药的香烟。它们不是被强行塞进我的手掌,就是顺势丢在我的口袋里。这些嘛,当然都被我扔进垃圾桶,或交给媒体陪同了。给我白粉的人,估计是欺负我毒瘾还没有戒干净。给我大麻的人,估计是想要让我一丝不挂地在芝加哥的国道主路上裸奔,头上套着一个用猎犬皮做的头盔,遮住大半张脸。然后我就可以上 TMZ 头条了。

下班后抽根大麻,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是个前途无量的年轻厨师,在丹尼尔(Daniel)餐馆干活,那你可最好别在午休间隙偷偷抽大麻。你要是觉得抽点大麻能让你干活时的反应更迅速,那真是恭喜,你太天才了!如果你跟我一样是芸芸众生,那等你抽完大麻,就基本上只剩嚼着 QQ 糖、看一集重播的《辛普森一家》的力气了。

不过,如果你要是在 Chili’s 热早餐墨西哥卷,或在草泥马的随便什么快餐店炸通心粉的话,那工作时来根大麻也许是不错的。

用药物和酒精来治疗绝望,历史源远流长。不过,我依然建议你先认真分析分析,你的情况有多糟糕,有多无可救药。变成一个酒鬼或者瘾君子之前,你最好先想清楚,今生还有没有想要实现的愿望。

我已经二十年没碰海洛因了,我也很久没有对着窗外叽叽喳喳的小鸟止不住地流汗磨牙了。

吸上毒以后,你这辈子除了戒毒,可能就没其他什么事儿了。

吸毒的人分两种,想戒的和不想的。

我吸毒那会儿,也还残存着些理想,但我一吸上,就全无杂念了,除了再来一克还是再来一克,我的钱和时间都被毒品所耗尽。任何想做的事情都无从谈起。每天除了毒品还是毒品。

我对所谓“吸毒成瘾”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我就从没把海洛因和可卡因当成“病”。这只是一个不太明智的选择。我把自己毁了,

不过,我及时自保。

我这不是在说教。我的意思是,我可能挺走运的。

但好运气可不是一种商业模式。


题图为纪录片《风味人间》剧照,来自:豆瓣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