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load
img_load
全天24小时
img_load
img_load
微信公众号

海外学子与父母交流时 请不要仅说“挺好的”

浏览:236 来源: 时间:2023-05-08

  2018年9月底,丁申昊(右)去往德国之前与母亲在浦东机场的合影。

  “儿行千里母担忧”

  安全话题却很少谈及

  长久以来,海外学子安全状况,一直是牵动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随着留学人数不断增加,低龄化趋势出现,海外学子的安全问题波及到了更广泛的家庭单位。

  万美丽正在韩国留学,目前就读于国际法律经营大学国际法专业。她每天都会跟父母通过微信进行交流,有空了就用微信视频沟通聊天。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交流会保持一周3次的频率,忙碌的时候,可能会缩短为一周一次。对于大部分留学家庭来说,发达的通讯技术,打破了跨国越洋的“远距离”障碍,总体来说,并没有使学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变少、“黏性”变弱。丁申昊正在德国波恩莱茵锡格科技大学就读,他每周都会和父母进行一次视频聊天,每逢期末考试这样的紧张时期,他还会和家人多聊聊,借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他觉得这个时候的自己有些“黏人”,甚至笑称:“我妈妈有时候都觉得我有点烦。”

  食物、天气、学业这3项内容是留学家庭交流中的常见话题。但有关安全的话题,则较少成为主动、刻意谈论的内容,在交流中并没有占据很大的比例。万美丽在韩国有过走在路上被人尾随的经历。她回忆道:“有一次,我在去公交车站的路上被一个人一直跟着,直到我上了车才甩掉。这种事情,我和我朋友都遇到过。”但她从未向父母提起过这段不愉快的遭遇。“我更愿意马上通知师兄师姐,或是告知这片区里懂中文的警察。”她的想法和做法在学子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告诉父母,他们也只能干着急。”万美丽这样想。丁申昊也有过涉及安全的经历。“一天半夜,室友说窗外有个人鬼鬼祟祟的,都惊动了园区的保安,估计是想入室盗窃,只是没有干成。”他大大咧咧地说:“没跟父母提过,也不是不愿意说,只是目前的这个危险程度我还能应付。但一旦心里没底,肯定会跟他们说。”文文(化名)也在德国波恩莱茵锡格科技大学学习。他觉得自己和父母的交流算不上频繁,但也没有因为距离遥远而产生隔阂。但是,文文也是有选择地跟父母聊有关安全的话题。“我主要是怕父母担心,像身边有枪击恐袭这样的事情我都闭口不谈,但像醉汉袭人这类事情还是会偶尔在交流时提及的。”他说。

  “报喜不报忧”成沟通常态

  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了许多

  都说出门在外,最能抚慰学子心灵的莫过于亲人和乡音。但矛盾的是,沟通起来既要经受“客观阻碍”,又面临着“主观困难”。

  时差,成为他们跨国交流中的一个困扰因素。丁申昊认为时差对他和父母的交流产生了不小影响。比如:有一些即时的刚发生的事情或者想法,没有机会马上拿起手机就说;当自己有空的时候,还担心打扰到父母休息。作为晚辈,学子都表现出了对父母的关心和体谅。他说“一般这样的交流,都是我按照爸妈的国内时间来安排,我算好他们正好下班、吃过饭,或者睡觉前在泡脚的时候,就会跟他们视频聊天。”

  同时,另一种现象也值得关注:那就是从主观意愿上,确实有许多人并不愿意和父母多说多交流。有的学子家庭成员之间,不太善于沟通。学子出国接触到了新环境,逐步和父母之间进一步产生了隔阂。万美丽自己身边,就有不愿与父母交流的学子朋友。“因为几乎不和父母联系。所以家里就找不到人。当时一起出国的时候,我们彼此交换紧急联系方式,所以有时候她父母还会把信息发到我这里,由我来转达。”

  除此之外,“报喜不报忧”,是很多学子与父母沟通的常态。万美丽表示:“我和父母彼此都不想让对方担心,于是就隐瞒了很多事。我遇到的安全问题不想跟他们讲,他们承受的健康问题也不愿意跟我说。”

  丁申昊认为学子应该都存在这样的情况,他说:“一个人在外面压力比较大,难免会有糟心事,尤其是有关安全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会倾向表述和展示积极的一面,结果就是自己一个人承受了很多。”

  安全和家庭意识都需加强

  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告知细节

  “父母会嘱咐说‘出去玩要结伴而行、手机保持有电状态、时刻谨记报警电话’。”万美丽这样描述父母的担忧。

  这样的叮嘱,对于海外学子来说可不陌生。

  事实是,在各种留学安全事故不时发生的当下,学子更应该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和家庭意识。

  最先需要改变的,就是不要在交流中翻来覆去就是那一句“挺好的”,而是要向亲人提供更多的安排细节和事件细节。

  设置紧急联系人和将朋友的联系方式留给父母,让亲人随时能找得到你,知道你在干什么,是确保安全的第一个方法。万美丽提到,在入学时,学校留了家长的联系方式。但是家人不会说韩语啊,所以没法和学校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我担心父母联系不到我时会着急,所以就跟朋友商量,想出了应对之策,彼此在微信上都加了对方的父母,有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相互照应。”丁申昊也提到自己早就设置了失联联系人,而且他身边的朋友很贴心,经常会嘱咐他早点回家,尽量走人多的路。

  将当地警方的联系方式存在手机里,以备不时之需,也是一个确保自身安全的有效途径。在很多情况下,与其联系远在国内的父母或身边的同学,更有效的途径是联系当地警察。“因为学校在山上,下山途中没有监控,所以安全隐患确实存在,有什么事情联系警察会更直接一些。”万美丽说。

  丁申昊的手机里甚至还特意保存了全球通用紧急救援电话号码。

  在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学子都希望自己可以尽快真正独立起来,成为父母的依靠,而不再是某种程度上的“累赘”。“前段时间爸爸身体不舒服,时间过了很久都没告诉我。后来是别的亲戚不小心说漏嘴了,我才知道。这个问题沟通过多次都没有效果。”她说,“我希望自己可以尽早独立,让父母放心,成为他们的依靠。”

  成为依靠,首先要做到的是“找得到”。

  新闻链接——

  2019年初,一则消息引起了许多人关注: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留学生吴东迪于2019年1月24日失踪。父母至今也未在当地找到他的下落。

  无独有偶,3月初,在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吴国权在奥克兰市中心现身后就此行踪成谜,家人从中国飞到新西兰,在其曾出现的地点张贴海报,甚至雇用直升飞机和船只参与寻人。然而2个多月过去了,仍然没有任何结果。

  海外学子在注意自身安全的同时,与父母有效沟通,让家人获悉自己的动态是十分必要的。

  (高 佳 邓博艺)

[ 责编:王冠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