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塑品牌
四月正是踏春好时节。在宁阳县神童山山麓,2万亩如悉尼花怒放,美不胜收。为期10天的宁阳梨花节在这里拉开帷幕。
神童山山门下刘庄村支部书记王协国介绍,神童山黄梨俗称黄金坠儿,种植面积近2万亩,每年梨花盛开及采摘季,能吸引十几万人次前来,每年的赏花观光、生态采摘、梨木产品加工等能给当地村民带来1500多万元收入。
依托林果生态游,一株株梨树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在距离刘庄不远的4000亩好运枣园里,枣农们对20多万株金丝枣树进行春灌,连片枣林覆盖了周边十几个村庄。每年金秋,枣香弥漫,7000公斤金丝大枣枝头颤,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尝枣观光。
就在梨园与枣园之间,一个占地50余亩的家庭农场成为游客逛梨园、进枣园后必去之处。棚里采摘、田里挖菜、吃顿农家饭、观花鸟走兽,游客尽享田园乐趣。
农场主邢经伟坦言,正是背靠山水、依托节庆,自己的农场也成为“吸晴”“吸金”之地,“梨花节期间,入园能采摘、能游玩、能吃饭,最多的一天能有400多人进农场。”
宁阳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节庆活动不仅可以吸引社会关注,提升地方知名度,而且可以强化农旅融合,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目前在宁阳县,葛石镇的梨花节、大枣文化节,泗店镇的蟋蟀文化节,东庄镇的槐花节等活动,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转型,更把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人心,推动新时代下农旅融合品牌的塑造。
文化是根基
好风景、好生态可以“生金”,好乡村、好文化一样可以“吐银”。
宁阳县东疏镇胡家黄茂村过去是一个闭塞的小村子,前些年村里把土地流转给一家苗木公司,渐渐形成了“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景观。去年他们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将一家一户统一粉刷成白墙灰瓦,将老旧民房改造成客房、农家乐,将老旧物件“搬进”乡村记忆馆,“路路满乡愁,处处识乡味”。50多岁的闫克胜在苗木基地务工挣份工资之余,还在家门口支上了鏊子,让顾客自助摊煎,“一张煎饼4块钱,忙时一天能卖100多张。咱也吃上了旅游饭。”
“沉睡”的乡土资源一经盘活,乡村旅游迎来了井喷式发展。“以前的这些传统手艺、乡土文化,孩子都没有见过,如今他们看到了都感觉很稀奇,对我们成人来说则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从济南过来的游客胡燕说。
幽深的青石古巷、古朴的灰砖青瓦、精美的砖雕花纹、典雅的顶子床、质感的八仙桌……在胡家黄茂的邻村刘家黄茂村,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清代民居成为该村最深沉的文化根脉。村支部书记刘道令说,清代民居让村里开发乡村旅游具备了先天优势,并且以历史遗迹为主体融汇古今,为人们留下了财富,留住了乡愁。
打造田园综合体
休闲的周末,宁阳县圣地农庄内好不热闹,“带着孩子来这里踏青赏春,既可以看景,体验农耕,又可以游玩,感受童趣,一举多得。”正在风车长廊边拍照的泰安市民王玉梅欣喜地说。
6年前,文庙街道吴村流转土地1080亩成立了圣地农庄,短短几年间,240多个大棚、6万多棵果树以及各类无公害蔬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让农庄作为现代农业基地初具规模。
“第一轮的开发建设,农庄重点是做现代农业,捎带发展观光旅游采摘,让村民逐步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农庄负责人李万海介绍,而今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建设大背景下的第二轮开发,产业振兴被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我们说农旅融合的主次也得从‘农业+旅游’转变为‘旅游+农业’,从以农业转型提升为主转变为更加突出旅游带动。”
为此,他们对农庄做了整体规划,设置温室种苗培育、四季蔬菜栽培、果蔬采摘体验等“五区一廊”六大板块。
而今每逢周末、小长假,前来农庄观赏游玩的市民每天最高可达近万人。农庄年收入达500万元,农户工资加流转金和分红,年收入也超过2万元。一个集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呼之欲出。
今年,宁阳县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重点抓好彩山百果园、友邦庄园、圣地农庄、辛安庄园等载体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田园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郑燕 李辉)
责任编辑:ca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