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load
img_load
全天24小时
img_load
img_load
微信公众号

清华生在养老驿站“玩”新花样

浏览:274 来源: 时间:2023-05-11

原标题:清华生在养老驿站“玩”新花样

开餐半个小时,十几种菜品就全部卖完;专门为老年人编排的老年瑜伽课,让近80岁的老人腰不酸了,关节痛也大大减轻……这样的场面就发生在西城区德胜街道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在这个上下两层的驿站当中,每天来吃饭、活动的老人不下70人。而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高大上”的养老驿站竟然是3位留洋归来的清华高材生创建的。他们从英美等国的社区养老模式中汲取经验,将老年人饮食和医疗养生作为驿站的主打特色,推出针对不同老人的定制服务,把养老驿站真正办到了社区老人的心里面。

理工男涉足养老业 源自奶奶的一场病

“阿姨,您中午过来尝尝我们的午餐,下午咱们还有老年瑜伽课呢,有时间体验一下。”衬衫西裤皮鞋领带,再配上一副金丝眼镜,在驿站门口接待老人的陈驰和其他养老驿站的“掌柜”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驿站开张3个多月了,好多老人知道我的经历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好奇,都问我‘小伙子,你怎么干起养老来了’。”陈驰笑着说。

原来,陈驰这个“85后”从小最大的标签就是学霸,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又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MBA,是一位典型的理工男高知。MBA在读期间,陈驰得到了一个去知名投行工作的机会,可一次意外,让他的命运和养老有了交集:“有一天家里人打来长途,说奶奶中风了,白天发现的时候,奶奶已经半身不遂,家人都慌了。”陈驰说,奶奶发病的时候已经是85岁高龄,家人在给他打电话之前请过五六个保姆,可是效果不好,想让陈驰查查美国有什么照顾半失能老人的办法。

“这让我走进了一个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的领域,那会儿去费城附近的华人社区托老所找资料,观察老人怎么活动,经常一待就是一天。”陈驰坦言,“快乐”是美国社区养老中心给他最直观的感受:“每天都有班车到老人家门口接他们去活动,每个人的餐盘、盒饭都有名字,服务的个性化很突出。”

陈驰说,他曾经看到一个坐着轮椅的老人被推到舞蹈活动区,一看到其他老人跳舞,这位老先生的情绪也被带动了,最后竟然在护士的搀扶下站了起来,用手打着节奏。“我当时就想到了奶奶,同样是半失能老人,为什么人家就能在社区养老中心主动康复,奶奶就得躺在床上,被动接受其他人的照顾呢?”

于是,陈驰拨通了本科同宿舍两位好友的电话,3位“85后”清华高材生决定,一起合伙做养老驿站。“我们决定从吃饭和运动两方面入手,打造适合属地老人的个性化服务。”陈驰说。

北大专家把关 老年餐顿顿“光盘”

在德胜街道大力支持下,双旗杆养老驿站于今年5月份开门迎客。没过多久,这里就成了社区一“景”,不到11点,十几位老人就陆陆续续来到了驿站门口:“您几位?先领个号,咱们11点半开餐,您里面坐,看看菜单。”前台的服务员说,几乎每天都有提早来拿号就餐的老人,开始提前十几分钟,慢慢的,拿号等饭的老人们来得越来越早,有的甚至9点多就来了。“人多,号特别紧俏,晚点儿就没号了,而且半个多小时,所有的饭菜准卖完,工作人员都没得吃。”一位老人一边排队一边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当天可选的菜品就有十几种:熘肉段、京酱肉丝、什锦豆腐、烩三丁……两素10元,一荤一素13元,一荤两素16元,两荤两素22元。几十位老人有序地排队、取餐、就坐,300平方米的一层满满当当,却丝毫不乱。餐椅上还特别贴心地铺上了软垫:“我们每天至少三荤三素,主食有米饭、玉米、饼,价格比饭馆和外卖便宜多了,而且分量足,让就餐的老人选自己爱吃的。”陈驰说。

记者发现,不到10分钟,不少老人餐盘里的饭菜就被“一扫而空”。“好吃,别看低盐少油,肉菜可香了,不仅软烂,色香味一样不差,我和老伴每次都能光盘。”一对老夫妻说。

驿站饭菜这么受欢迎,陈驰和两位合伙人为了这份“盘中餐”可没少下功夫:“我们之前考察时发现很多驿站的饭菜都不能让老人满意,老人们基本都吃一半剩一半。”为了把菜品做得美味又合理,3位合伙人联系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医学院的专家,开业头一个月,3个人一趟又一趟地从德胜街道奔向北大,盒饭里装着菜品,让专家把关。“厨师做菜往往凭经验,添加作料的时候没有量化标准,所以一开始很多菜不符合低盐少油的标准。”陈驰说,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用量盐器和量油器对菜品的食盐、油的用量进行精确把控:“同一个菜最多带过去七八次,专家检验后再反馈给厨师,油盐用量差一点儿也不过关。”

除了对盐和油的把控,陈驰他们还在专家的帮助下,通过一套公式计算菜品其他成分的配比,终于做出了既符合标准又味道丰富的老年餐:“为了保证口感,厨师们打破了很多自己做菜的习惯,味精改鸡精,老抽改生抽,一个多月以后,我们的菜终于色香味俱全了。”陈驰表示。

渐渐的,来驿站用餐的老人从几个变成了十几个,最终变成了几十个。一次,一位老人对陈驰说,自己想吃芋头和窝头,可当时驿站的主食里只有米饭和馒头。“老人给我们提了醒,我们仨当天又去找专家讨论主食的问题,最终决定,每天的主食不得少于5种,粗粮不少于3种。”

在几个月的摸索中,陈驰和两位合伙人也改变了一开始不敢做鱼的想法:“开始怕鱼刺卡住老人的嗓子,后来有老人说,炸小黄鱼、带鱼和龙利鱼都没什么刺,也有味道,我们就把这几道菜也加到菜谱里了。”陈驰说。

“一对一”练瑜伽 79岁老人膝盖不疼了

“吸气,呼气,四肢慢慢伸展。”在地下一层综合活动区,七八位老人正坐在垫子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动作。“这是老年瑜伽,动作都是我们从瑜伽体式中挑选出来适合老人的,吸气和呼气的训练主要针对老年人普遍的气短问题。”正在给老人们做示范的教练彭松英是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志愿服务:“瑜伽最大的作用就是延缓身体各个部位的衰老,同时也不会很剧烈,很多体式适合老年人。”

在彭松英指导下,一对老夫妻面对面,身体向后坐,左臂伸出,相互抻拉。“这个动作对老人的腰部肌肉锻炼特别有好处,两个人配合,不用幅度特别大。”不一会儿,两位老人额头见汗,动作却十分稳定:“我今年79了,已经参加老年瑜伽四五次了,现在带着老伴一起来,效果特别好。”老人姓张,就住在双旗杆社区,驿站开张之前,张先生和老伴每天的健身活动基本就是遛弯,熘达时间长了还容易腿疼:“岁数大了,广场舞、健身器材做起来吃力,加上本身骨质疏松,膝盖老化,基本上就没法运动。”张先生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先生发现了驿站的老年瑜伽课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跟着练了一堂课,回到家以后,身体感觉十分舒服:“胳膊腿觉得很轻松,身体很松弛。”去年,张先生膝盖关节疼痛,到医院一查,是老化问题,医生表示除了保守治疗以外,只能选择人工关节:“我都快80了,根本不想做手术。”没想到,几次瑜伽课之后,膝盖的疼痛感明显减轻了,腰腿也更加灵活:“我现在能盘腿坐着了,瑜伽的效果意想不到。现在连10年前做着都费劲的动作居然都能做了,每次做完老年瑜伽,不仅身体轻快,胃口也好。”

陈驰坦言:“很多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敢运动,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这对于他们的身体和健康来说是一个短板,我们开设老年瑜伽、老年增肌减脂操和八段锦等课程,就是为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提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专业的教练则是老人运动安全性的一大保证。”

为了让参加老年瑜伽的老人既得到锻炼又保证安全,陈驰和两位合伙人还为每个参加瑜伽的老人配备了护理员:“教练在前面带着做,护理员就在后面观察,一旦有老人累了或者身体不适,就立刻扶着去休息。这种一对一的服务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的。”

现在,老年瑜伽课成了驿站的一大品牌,甚至有其他街道和社区的老人慕名而来。陈驰表示:“我们把心理慰藉室和日托床位都撤了,转化成社交区和影音室,沙发都是可展开的,困了的老人可以直接休息。”看着驿站如此火爆,陈驰和两位合伙人心中有了新的打算:“希望未来能够把我们这种以老人健康管理和文娱社交为核心的个性化养老模式推广开来,在北京形成连锁化,服务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老人。”

观点 养老驿站应“匹配”老人实际刚需

对于双旗杆养老驿站的积极尝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给予了肯定:“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老人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就是最直观的体现。”陆杰华说,近年来,北京的养老驿站遍地开花,但服务质量却参差不齐:“有些驿站只顾标准化,比如要有床位,有各种功能的活动区,却忽视了属地老人的真正需求,和社区、街道老人的实际刚需不匹配。”

“比如某些社区老年人的平均年龄接近80岁,他们对于饭菜口味、日托活动设置的需求肯定和六七十岁的老人不同,而且即便驿站的服务涵盖了老人所需,饭菜是否可口,活动效果是否显著也会影响老人的选择,有些老人可能去了一两次,觉得饭不好吃就再也不来了。”陆杰华表示,德胜双旗杆社区成功了,说明他们的模式和该社区的老人很匹配,可以在其他社区或者其他区再做一两个试点,看看效果,不断自我完善,如果能够在几年内做出十几个成功的案例,那么这种模式就基本可以证明是可行的,切忌千篇一律,同样模式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不同的、个性化的。

陆杰华强调:“借鉴形式的同时要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质量上去了,居民认可了,养老驿站才能真正在北京落地,成为老人们的首选。”

原标题:清华生在养老驿站“玩”新花样